AI让武汉建设变成“智能制造”
发布时间:2025-11-02 11:32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智能化、生态化、融合化方向”、“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更少的劳动力和更高的效率。智能建筑是指利用智能技术减少建筑过程中对人类的依赖,使建筑更具成本效益和可靠性。近年来,国家进一步推动智能建筑产业发展。 10月31日,2025(武汉)国际智能建筑产业展览会(以下简称展会)开幕。会场内,企业展示了新技术、新设备,展示了智能建造的最新成果。场外,“智能制造”的元素遍布全市建筑工地、生产工厂。从房屋、桥梁建设到建筑车船化,武建以“集体军”姿态迈入智能化新路,为城市建设注入活力和生机。 10月31日,2025国际智能建筑产业博览会(武汉)在光谷科技会展中心开幕。通过成果全景可视化、前沿技术共享、产业资源对接,努力打造全球智能建筑行业环保共赢的平台。照片由施伟施伟提供。 ■AI应用:智能施工,无需图纸,施工更精准、高效 由于场地限制和繁琐的流程,传统施工面临着许多挑战和拥堵。 “智能”的融合,让施工变得更轻。展会上,长江日报记者看到不少针对行业痛点的创新产品和技术点并解决创新问题。 老城区已被拆除重建,场地较小。如何才能安全、高效地进行施工?青山区21街危旧房联合改造项目,接入一冶开发的“SmartEye”等智能平台。 在基坑施工阶段,为了解决空间不足的问题,地下室被分成四块,并以旋转的方式建造。在AI系统的精准调配下,物料跟随进度,像流水线一样运转。变化很灵活。两台塔机通过“智能机械”模块精确运行,运行误差可达到厘米级监控。 使用智能数字平台设计和建造无需图纸的建筑物。展会上,中大数码科技(湖北)有限公司展示了新推出的全球首创全生命周期ZD-PLM周期数字项目管理平台。 “在传统模式中,建设项目的设计、施工、运营和维护各个阶段的数据传输不及时,导致沟通错误和重复工作。”该公司总裁张申表示,长期以来,施工工作都是按照图纸进行,效率低下,容易出现人为失误。针对痛点,ZD-PLM平台实现了设计、施工、运维的数据集成,利用AI算法实现“一模、无图纸、一建到底”,让上下游企业使用同一个3D模型进行沟通和协作,与传统施工方式相比,设计错误率降低80%以上,总工期可缩短10%以上。 智能化建设,企业是最基本的推动力。展会上,代表们多家参展企业表示,唯一的出路就是将“建筑”转变为“智能制造”,利用更多新技术、新产品,走上新的轨道竞争。 “建筑行业大拆大建、劳动力竞争的时代已经过去,今后这个行业的发展要靠智慧和创新来引领发展。中南建筑设计院党委书记、院长杨建华介绍,2016年,中南建筑设计院开始与法国达索系统公司开展“数字化建造”合作。去年11月1日,两家公司共同成立了中大建筑设计院。数字科技(湖北)有限公司将共同开发和推广“无图像设计” 杨建华表示,中南建筑设计院将进一步拓展国内市场,以智能建筑新技术推进世界。“进一步深化国际合作,让数字之光照亮城市未来,实现城市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2025国际智能建筑产业展览会(武汉)微缩模型。照片由施伟施伟提供。 ■数字化、智能化:武汉团队展示多款“新武器”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设备改进和升级将推动智能建设。展会上多款新型工程机械亮相,展示了其强大的性能。 在中建三局展位上,现场工作人员坐在控制台前,推拉组合屏上的控制杆,起重机在大屏上精准移动。 “塔式起重机是远程控制的,因此建筑工人不必呆在驾驶室里。”智能建造展成员郭玉琪中建三局负责人告诉记者,这是该公司研发的全球首套塔机智能集中控制系统。一系列集成设备可实现单台塔式起重机的吊装。 “无论在寒冷还是炎热的气候下,操作人员不必爬进高塔吊的驾驶室,控制更加方便、精准。 “与塔机传统的人工操作相比,该装置减少了人工30%,工作效率提高30%。” “到目前为止,施工电梯只能在建筑物的一侧上下,但我们的电梯可以在建筑物周围上下。”郭玉琪以单轨多轿厢循环运行电梯为例介绍,可以利用一系列旋转换轨机构翻转建筑物顶部和底部的楼梯轿厢,实现像翻筋斗一样的循环运行。 “它消除了对 o全方位装卸,缩短运输行程,提高效率,降低施工劳动强度80%。” “如果把使用diSmart设备比作‘强筋健骨’,推动数字智能转型,就相当于为建筑行业配备了‘超级大脑’和‘最强经络’。 ”中国智能建造研究院副院长明雷先生表示,中国建工三局积极转型,注重研发,始终走在国内智能建造的前列。公司将持续推进智能装备、数字化应用和装配式建筑技术在建筑领域的应用。他表示,将与高校、科研机构、产业联盟合作,建立包括云资在内的九家“云”系列企业。侯、云州、云州。云嘉让互联网获得智能化建设新动能。 在展会上,中交二航局展出了两艘特种船模。其原型机创造了许多世界和国家“最佳”。其中,“Nincho Nagakiyo”用于海上桥梁建设中的桩。这是世界上桩架最好、起桩能力最大、桩长最长、抗风浪能力最强的波幅桩船。可以将桩打至水面以上 125 米以上的高度。 市资源和城乡建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智慧施工在武汉正在加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新利器”正在研发中,不仅将大幅提高施工精度,还将“户外作业”转移到更安全、更舒适的工作环境,降低能耗。近几年的工作和施工风险。 中国铁路十一局在2025国际智能建筑产业展览会(武汉)展出的盾构机模型。照片由施伟施伟提供。 ■从汽车船舶到家电:“武汉智造”赋能千行百业 2022年,武汉成为全国24个智慧建设试点城市之一。凭借在智能建造领域的良好业绩,连续两年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评为“综合表现优秀”。 如今的武汉,智能建造不再局限于盖房子、建桥梁。在越来越多的领域,“建筑”正在变成“智能制造”。 小车摆动,机械臂灵活抓取,实时生产数据显示在电子屏幕上。在刚刚开始运营的小米智能家电工厂里,几乎没有EM员工在约100平方米的电子车间内。通过“小米鹏牌智能制造平台”,这里的每台设备都拥有了会思考的“大脑”,大大提高了生产精度和效率。 平均每118秒就有一辆高端新能源汽车下线。今年1-9月交付车辆96,992辆。与上一年相比,这一数字增加了 85%。岚图汽车近期取得了骄人的业绩。焊接机器人灵活地进出车身,短时间内精确焊接数百个焊缝。起伏的装配线两侧,组装着各种各样的机械臂,将轮胎、座椅、挡风玻璃、中控台等重要零部件灵活地一一固定在车身上。在蓝图汽车数字化工厂,上下游生产“一次性”完成。 这里,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智能、物联网和数字孪生随处可见。新车生产准备周期缩短至少20%,工艺设计成本降低15%以上,新产品质量提高10%以上。 目前,武昌造船双流工厂已建成全国一流的海军基础设施和多条智能自动化生产线,满足3万吨级以下船舶建造要求。具有年产万吨级船舶18艘、桥梁钢结构12万吨的生产能力。 记者从市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局获悉,2024年,武汉将建成22个智慧建造技术创新平台、71个智慧建造科研项目、55家智慧建造试点企业、130个智慧建造项目、18个智慧建造试点园区(工厂)、19个智慧建造试点园区(厂)艺术建设举措将入选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可复制经验做法清单。
购买咨询电话
400-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