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国留学生将与武汉仲裁委员会互动
发布时间:2025-11-19 12:16
湖北日报全媒体记者唐薇薇通讯员吴忠轩11月18日,19名在武汉大学法学院攻读国际法和中国法硕士学位的留学生加入武汉仲裁委员会,开始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法治交流。他们来自缅甸、埃塞俄比亚、贝宁、尼泊尔、坦桑尼亚等9个国家,身份多样,包括司法部官员、教育系统管理人员、执业律师、法官和检察官。当天,留学生参观了仲裁服务中心和仲裁院。武汉仲裁委员会官员用中英文系统阐释了中国现代仲裁制度的核心特征。机构独立:仲裁机构不属于政府,不按行政区划设立,独立运作,体现“自治原则”。选择自由:当事人可以独立作出决定,确定仲裁机构、规则、仲裁员、语言、地点和适用的法律。专业裁判员:裁判员不是专业法官,而是高水平的行业专家。最终判决:裁决立即生效,无需诉讼中漫长的二审和重新审理周期。保密性高:程序不公开,有效保护商业秘密。灵活高效:距离不再是障碍,尤其是在今年9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进一步扩大涉外仲裁范围,引入国际认可的“临时仲裁”制度,体现了与中国仲裁的紧密结合。与国际标准一致。针对这一趋势,武汉仲裁委员会打造了三大国际服务平台。一是专注于解决跨境纠纷的国际仲裁院,拥有熟悉多国法律的仲裁员团队。 “一带一路”仲裁院专门审理沿线国家项目的投资和商务合作。武汉长江国际贸易调解中心将创新“调解+仲裁”双轨机制。同时,仲裁委员会制定了《网上仲裁规则》、《仲裁规则》等前沿法规,并积极融入临时仲裁、紧急仲裁员等国际体系。在国际部署方面,武汉仲裁委员会与哈萨克斯坦、哈萨克斯坦等国家的仲裁机构签订了合作协议。乌兹别克斯坦与其他国家推动仲裁员相互推荐和规则共建。成立了武汉外国仲裁学院,由国际顶尖仲裁专家杨良毅先生担任名誉所长,并聘请阿斯塔纳国际法院首席秘书克里斯托弗·坎贝尔·霍尔特先生为导师,共同培养精通国际标准的年轻仲裁员。大力拓展网上立案、网上听证、电子服务等方式,实现跨境纠纷“屏对屏”化解,彻底打破地域障碍。当前,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经贸合作日益深化,仲裁的必要性凸显。中埃咖啡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历史上,尼泊尔对华水牛出口额超过14亿元人民币。中国H刚刚在坦桑尼亚建成了价值 1.7 亿美元的东非贸易和物流中心。在这些大型、长期的合作项目中,从商业条款和质量标准到合同合规和付款保证等各个方面,法律保护都密不可分。仲裁就是这个“安全网”。即使事先没有商定仲裁条款,也可以通过“先调解、后确认”的方式解决问题。 “拨付”机制灵活“保障”,为中小企业带来便利。听完介绍,留学生们连连点头,深受感动。一位代表表示:“志同道合,不离山远,离海不远。虽然我们来自不同国家,但我们对法治、追求正义有着共同的信念。”通过提问、建议和坦诚交流,每一位法治建设者他们敞开心扉,进行诚实的对话。 “我们深知,专业、高效、可靠的争议解决机制对于改善发展中国家的营商环境至关重要。我们希望成为这一进程的探索者。”交流结束后,不少留学生表达了这样的期望。
购买咨询电话
400-123-4567